秋游是每个学校的一个常规活动。由于迎合了孩子们“出去玩”的心理,这个常规活动很受欢迎。然而,出去玩一天对于许多孩子来说很不过瘾,而一些学校出去“玩”时附带着的写作文之类任务,也让不少孩子玩得难尽兴。于是,局前街小学这学期组织学生出去玩,就提出了让孩子们“秋游一天,快活一月,收获一堆”的设想,并把它付诸行动,努力把孩子“出去玩”的快乐效应放到最大。
秋游的余波让孩子们回味快乐
“我给同学们拍了不少照片。”“这是我画的画。”“看,这是我写的秋游作文。”……昨天下午,走进局小三(4)班教室,一群孩子就围着记者七嘴八舌地述说。刚刚,他们结束了一节班会课,主题就是交流秋游的感受,分享出去玩的收获。
秋游是在上个星期五,一至四年级的孩子去的是三勤农业生态园,摘毛豆、赏菊花、参观农具等,尽情享受了一天的农家乐。五六年级的孩子则是去横山桥国防园进行拓展训练。
“我们没有规定孩子要写作文,但告诉他们回来后要交流感受,告诉他们可以用最喜欢的方式表达秋游带给自己的快乐。”教导处的杜老师说。
没有规定动作,孩子们的自选动作反而丰富多彩。他们有的用照片记录快乐的瞬间,有的用画笔描画快乐的回忆,当然也有同学写下了感受文章。不少孩子还“联袂演出”。汤涵钰就与她的6位同学一起向同学们展示了一张小报:上面有倪雪珺写的一首小诗、唐诗昱和张珂毓画的“摘毛豆”,而拼贴则是潘予能等其他几个同学一起完成的。
“这样的交流,每个班都会进行,过两天我们还会搞交流展览,对孩子们的作品进行一次评比。我们在尽力让秋游的余波变长,让孩子对快乐的回味更久。”杜老师说。
秋游的准备让孩子们预支快乐
秋游的快乐在秋游开始之前就已经开始。杜老师告诉记者,秋游的内容早在上个学期就由孩子们自己决定了。上学期春游前,学校曾经在孩子们中间广泛征求到哪儿玩、玩什么的意见,结果不少孩子选择了“做一天农村孩子”,由于春游选择了孩子们另一个更热门的动议,农家乐变成了秋游内容。
一过十一长假,秋游的日子就透露给了孩子们,还让他们帮着老师想一想:这么多人一起外出,怎样才能更安全?在外面吃东西,产生的垃圾怎么办?在一天的活动中,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吗?
农家乐活动,不少孩子很陌生,老师就先去踩点,回来告诉孩子们一些情况,有的老师还带回来了毛豆,在教室里让孩子看,教他们怎样去摘毛豆,还教他们带回来了毛豆可以怎么吃。“一连串的活动,把孩子们的心都逗得痒痒的,就盼着11月3日快点到。”杜老师笑着说。
孩子收获的肯定不止快乐
把孩子们“出去玩”的快乐效应放大,在校长李伟平看来是学校很自然要做的一件事:“让孩子充分享受童年的天真与快乐是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只要能让孩子们快乐的事,我们会尽量让他去做,能把孩子快乐效应放大的举动,我们也都会去尝试。”
事实上,通过放大效应的秋游让孩子们得到的收获肯定不止是快乐。一些带着照相机的孩子,回来发现,里面的照片大多是同学的,但他们懂得了什么叫助人为乐;不少孩子随身带着方便袋,把吃剩的瓜皮果壳,扔进该扔的地方,一次实践的效果大于老师在课堂上的十次说教。“其实让孩子出去玩也是一堂课,一堂实践课,精心设计的出游课,可以让孩子游出学问,也游出做人之道。”李伟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