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15日,我校校友中国科学院士郑厚植爷爷来到母校,与四、五、六年级的同学亲切交流。下面是同学代表与郑爷爷的交流实录:
学生代表:
郑爷爷,欢迎您来到母校,你能介绍一下您从事的研究吗?
郑爷爷:
58年前,也就是1948年,我有幸在局小上完了一年级,这是我启蒙教育的开始。刚才,我参观了学校校史馆,听了学校领导的介绍,知道母校有着悠久的历史,教育上作出了突出成绩。当时,不到6岁的孩子,还不知道学校这么有名,今天,可是沾了母校的不少光。
我们国家快速发展的时候,科技进步造福了社会。国家也对科技提出了更大的希望,虽然我们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可以在一定领域获得发展,只要把国家的需要当作个人成长的目标,就可以为国家作出有益的事情,我现在就是在为国家,为人类开发太空做小部分有益的事情。
学生代表:
郑爷爷,您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我的理想也是考取清华大学,您能介绍一下清华大学吗?
郑爷爷:
我1959年离开上海到清华大学学习,那时叫无线电电子系,清华大学是知名学校,几十年来,清华大学培养了很多人。当时,清华大学偏工,北大偏理,可现在都是综合性大学。我祝愿你能进入清华大学学习。
同学代表:
郑爷爷,我从小就想当一名科学家,您认为当科学家要具备哪些条件?
郑爷爷:
我谈一下个人的体会。科学家与从事其他工作的人是一样的,没有特殊的地方,不过从事科学研究,需要特殊的知识,还要对探索未知充满兴趣,尽管探索未知有时不是很顺利的,有时是艰苦的,乏味的,但一旦投入,就会充满幸福。
你们还在小学,局小有一个非常好的传统,就是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扩大开来,就是培养对知识的兴趣。从小培养对知识的兴趣,包括课堂要经常问为什么,不能仅满足于老师教什么,还要从教师的方法出发,想一想另一种方法;此外,还要培养对探索未知的兴趣,要不断创新。学生要完成一定的知识积累,但要学会掌握知识的要点,留出更多的时间,重视培养对知识的兴趣,多想、多问、多探索“为什么”。
学生代表:
郑爷爷,我是小玲珑俱乐部的一员,您刚才也参观了我们的俱乐部,请您对我们的小玲珑俱乐部谈点感受。
郑爷爷:
同学们,现在你们接教育的环境与我小时候有了天壤之别。我们当时唯一能有的就是教科书,现在局小为你们提供了一个想象的舞台和空间,同学们可以凭着想象和兴趣做些什么,很好。这不光是将来做科学家需要这样的素质,事实上,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都需要。
学生代表:
郑爷爷,您小时候的局小和现在的局小有什么区别?
郑爷爷:
跨进校门的一刹那,我强烈的感觉是局小和原来大不一样了。按南方人的说法,我当时虚岁6岁,这个年龄关注的事物与大人不一样,所以局小当时一个实在的印象很难回想,但书声琅琅的景象很难忘记,现在的局小传承了爱读书的好传统。
学生代表:
郑爷爷,您为国家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您能说一个小时候刻苦学习的故事吗?
郑爷爷:
首先,我要去掉一个词:“伟大”。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种多样的,科学技术人才是很少的一部分。
个人的成长,毅力和刻苦是应该具有的素质。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风风雨雨,即使在社会非常好的形势下,任何人的人生道路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因此,不要因任何困难丧失信念。
我1959年进清华,1965年毕业。当时我想为国家效力,但国家经历了十年浩劫。当时有很多苦难,很多人失望了,而我始终相信,一个国家不可能不要经济建设,而只要政治运动、批斗,因此,我不放弃对知识的兴趣,不放弃对科学的追求,当新的机遇到来时,我全身心的投入科技事业。机遇永远给有准备的人。
学生代表:
郑爷爷,你认为怎样才是好学生呢?
郑爷爷:
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对好学生的答案也不一样。现在社会,对好学生有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学习阶段要很好地掌握知识,学生永远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学好知识。其次,不能单纯满足课堂学习好,要培养对知识的兴趣,对知识的兴趣也不能仅仅来自于家长、老师的压力。其三,社会不管发展到怎样的阶段,应该充满爱,学校里有一些竞争,也应该有一些竞争,但这仅仅是暂时的、方面性的,这种竞争不应是排他性的。学生要学会尊重父母、老师和同学,互相关爱,回馈社会是最大的爱。不要把爱理解得很抽象,否则就不知道怎样做了。
尽管郑院士与同学们在一起的时间很短暂,但郑爷爷的到来,激发了同学关注科技的热情,孩子们对科学院士有了更亲切的感受,为拥有郑爷爷这样的校友而倍感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