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们:
前不久,学校举行了“蒋纯老师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现将老师们撰写的文章通过网络平台作进一步的交流研讨。
1、情结-------------------------------------谢春华
2、蒋纯老师二三事----------------------蒋虹
3、春雨点点-------------------------------杜英姿
4、她的风采-------------------------------谈琦
5、微笑--------------------------------------何瑞英
情 结
谢 春 华
1990年,当我大专毕业跨进局小教师的行列时,适逢蒋纯老师从教40周年而光荣退休,我不免感慨。蒋老师在教育岗位上辛勤耕耘40年,为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毕生心血,我为她工作的圆满而高兴,为她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折服,为不能接受她的教诲而遗憾。
回想和蒋纯老师点点滴滴的接触,我感到一年四季从春的和风、夏的炽热到秋的凉爽、冬的严寒在交错更迭,而唯一不变的是蒋老师对教育的那份情结。
一 次 启 迪
初次认识蒋纯老师是在1986年,那时的我还是一名师范二年级的学生。一次学校组织我们学生到局小听蒋纯老师的报告,蒋老师齐耳短发,戴着一副黑边眼镜,身着一件灰色外套,一脸笑容,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个朴素而平易近人的特级教师。整场报告,二百多人的会场始终鸦雀无声。听着蒋老师教学中的一个个生动的事例,课中课后对学生一次次无微不至的关怀,我们由衷地发出赞叹:真不愧为特级教师。虽然蒋老师报告中的许多精彩观点现在我已记不太清了,但我始终记着这些话:作为教师,我身边最重要的东西是一本字典,遇到不懂的、有疑问的、有争议的就向字典老师请教,要教给学生正确的知识,来不得半点马虎,教师自己就要不停地学。对待学生就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学生像是自己的孩子,是自己的弟妹,你只有爱他们,才能在他们身上展开教育,不过教师对学生的爱最关键的是课堂。当时蒋老师的话深深地启迪着我们这些师范生: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当好教师,只有爱孩子才能当好教师。这些启迪陪伴我从师范生涯一直到现在,细细品味,这其中包含的是蒋老师对教育工作的一往情深。
一 回 引 领
1992年,学校让我对安徽的一个校长培训班上一节公开课,我有幸受到蒋老师的一回引领。那时的我刚踏上工作岗位不久,要上这样一节公开课,感到压力很大而且无从下手,在紧张焦虑中,我迎来了蒋老师,我像见到救星一样握着蒋老师的手。蒋老师让我先谈对《抢险》这篇文章的理解,我抖抖索索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她肯定了我理解得好的地方,对我理解不到位的作了补充,让我写好教案第二天给她看。第二天下午我把教案给了蒋老师,蒋老师一言不发地仔细地看教案,看完教案,她一脸严肃地对我说:“你们在师范里学的就是这样写教案,这么简单的教案能保证上出好课来?”我的脸一下子红到了耳朵根,恨不得找个地洞钻下去。后来蒋老师没再说什么,而是仔细地给我分析教材,认真地揣摩课堂上的每一句话,精心地设计板书,哪怕一个字什么时候写,一个圆圈什么时候画,用什么颜色画都很有讲究。看着工作了四十年的蒋老师备课仍如此认真细致,我真的感到很惭愧。在蒋老师的指导和引领下,我成功地上了这节公开课。课虽然上完了,但这回引领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蒋老师对教育工作的严谨认真。
一 份 感 动
那是一次我在整理文书档案特殊载体中的奖旗一类时,打开一叠锦旗,里面竟全是蒋老师的,有来自广西的,有来自云南的,有来自苏北的,有来自周边学校的,还有来自各市教育局的。看着那么多的锦旗,我深深地感动了。后来了解到,仅在1984、1985两年,蒋老师就马不停蹄地奔波于苏南几个市县、苏北十几个市县,还远到广西、云南等地。有时一天要坐九个小时长途汽车,有时外出一次要连续上十几节课。一次去广西的一个市、两个县,在七天中分别在一、三、五三个年级上了不同教材的16节公开课,还就小学语文的教材处理、教学改革等作了四个专题讲座,参加听课的中小学教师达3000多人。是啊,这么多锦旗,见证的不正是蒋老师不辞辛劳传授经验发展祖国教育的心吗?这么多锦旗,代表的不正是各地人民对蒋老师所作贡献的感激之情吗?这么多锦旗,预示的不正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像蒋老师一样为教育事业作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吗?我在感动之余,暗暗地告诫自己:不可懈怠,要努力不止。
一 种 震 撼
蒋纯老师退休时已有六十四岁,按理说,辛苦了一辈子的蒋老师该享享清福了。可蒋老师刚退休的那几年,几乎每个星期都会到学校来一次,关心关心学校的大事,和青年教师谈谈心,了解了解学校的教改实验情况,有时还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每次蒋老师来学校,老师们和她总有说不完的话。就这样,退休后的蒋老师仍然默默地关注着教育。要说在退休后的五年之内这样还不值得惊讶,可1998年的一件事我受到了震撼。一次蒋老师让我请班中的一位同学带一封信给她在师范做语音教师的妈妈,向这位师范教师请教《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着地”一词中的“着”到底该读
“zháo”还是读“zhuó”。原来蒋老师发现自家周围的几个在不同学校读书的学生,对这一个词的读法不一样,就查找了许多资料,在找不到依据的情况下才向这位师范教师求助。当时的蒋老师已经72岁,而且还身患疾病,却还在为一个字的读音劳心费神,我的心灵又一次受到了震撼,
这种震撼来自于蒋老师对教育恋恋不舍的情怀。
蒋纯老师的教育情结深深地启迪着我们、感动着我们、震撼着我们,我相信这份教育情结一定会在一代又一代青年教师身上得到延续,这种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一定会得到创新版的演绎。
蒋纯老师二三事
蒋 虹
很早就听说过蒋纯老师的名字,知道她曾经在武进工作过,每次县里有公开教学活动总少不了蒋老师的语文课。蒋老师的教育风格是对每个孩子都给予慈母般的爱,不论家庭贫富,不论成绩优劣。她的语文课给我留下的印象是设计新颖、独特,教法细腻、灵活。学生都喜欢上她的语文课。工作了,有幸成了蒋老师的同事。近距离的相处,面对面的交流,让我觉得大名鼎鼎的特级教师蒋老师特别平和。几件小事、几句提醒留在了记忆深处。
传经助教
记得我第一次上公开课,是对我们一批新教师家长的汇报课,也是对外的一次公开教学活动。这对于我这个参加工作两个多月又比较内向的新教师来说,是一个难题。但我马上想到请教蒋老师,一方面因为她教学经验丰富,另一方面因为蒋老师随和,没有架子,平时常常主动与年轻人交流。
我把写好的教案给了蒋老师,蒋老师答应带回家看,第二天与我交流。
第二天放学后,蒋老师主动找到我,拿出了我的教案。我发现在我的教案上,密密麻麻写了好多字。蒋老师谦和地对我说:“小蒋,我把我的一些想法写在上面,你看看合适不合适。”现在我已不太记得当时教案上的具体内容,只记得蒋老师的精心设计在课堂上受到了学生的喜欢,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尽管当时的我课堂教学经验不丰富,但那节课还是受到了好评。今天想来,蒋老师对年轻人的帮助,不是居高临下甩给一个思想,而是手把手地教,给青年教师提供具体、有效的指导,细到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神情。这对于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来说,是多么需要啊!
二十年前的我不懂得感激,在别人夸那节课时我没有说这是蒋老师的设计,可蒋老师却从来没有计较过我的不懂事,也没有在别人面前说这样的设计是她的创意,仍一如既往地给予我帮助。
研讨交流
江苏省第一批特级教师、民盟中央委员……许多称号、许多光环之下的蒋老师从来都是和蔼可亲。一次次讨论,一次次评课,她都以一个普通教师的身份参加。教无定法,百花齐放。蒋老师有宽阔的胸襟面对各种流派,不同教法。记得在一次青年教师公开课前的研讨会上,大家各抒己见,设计了好几种方案,谁都有充足的理由说明自己的方案能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到底听谁的呢?几个青年教师不知所措。一阵尴尬之后,蒋老师坦诚而又亲切地说:“我的想法也不一定合适,你们可以根据自己及班级学生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案,只要达到好的效果。”蒋老师的话给了青年教师自主探究的空间。在小字辈面前,她没有以特级教师自居,更没有以权威独尊,而是求同存异,以一颗平常心赢得了青年教师的尊敬。
借阅杂志
一天放学时,我送学生到校门口,遇到了蒋老师。她手里拿了一个布袋。我上前向她问好。她问我:“小蒋,你订了什么教学杂志?”
我说:“我只订了一份《小学语文教学》。”
“那你借几本给我看看吧。”
“您退休了还不歇着?”我不解地问。
“下星期,金坛教研室约我去给老师们作个讲座,我得准备准备,总不能去七拉八扯,讲一些过时的话,浪费别人的时间吧。”
我从办公室取来几本簇新的《小学语文教学》递给蒋老师,不好意思地说:“很惭愧,我订了这些杂志都没看。”
“你们忙,我拿回去看,把好的文章推荐给你们。”蒋老师边说边把杂志放进了布袋,又去向别的老师借杂志了。
看着她的背影,我感慨万分,蒋老师年纪这么大了,不忘学习,不忘充电,对工作对学习还是那么的兢兢业业,刻刻实实,实在是让我钦佩。
调查偶闻
十几年前的一天,我受学校派遣去学区做学龄儿童调查。我来到马三埠的一户人家,一个三十多岁的妇女得知我是局小的老师,便向我打听起蒋老师的情况。我告诉她蒋老师虽然退休了,但仍留在局小工作,指导青年教师。她听了很兴奋,说要抽空去看望蒋老师。她动情地向我谈起儿时在局小上学时,蒋老师对她的关心。她家兄弟姐妹多,经济较困难,蒋老师经常接济她家,送给她布鞋、铅笔等。她的母亲也在一旁叨念着蒋老师对他们一家的帮助。那妇女告诉我她在镇江工作,这次出差顺路回家看看母亲。当年她在镇江从广播里听到蒋老师被评为特级教师的消息时非常激动,真希望能当面向蒋老师祝贺。我从那妇女激情洋溢的描述中感受到蒋老师慈母般的爱一直温暖着学生的心灵。事后,我曾经对蒋老师说起过这件事,蒋老师想起有这么一个学生,至于对这一家人曾经给予的帮助却说不太记得了。我想也许是蒋老师给予贫困穷学生的帮助太多,她的确记不得了,也许是蒋老师在履行着自己的做人之道: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忘记自己对别人的帮助。
友情提醒
我曾经跟蒋老师在一个办公室呆过,因为蒋老师没有架子,所以年轻人都愿意跟蒋老师聊聊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蒋老师也总是真诚地给予我们关心和启迪。按如今时尚的话来讲可以称得上是“友情提醒”。记得她常对我们说:
不要向家长告状,特别是不要当着其他家长的面,家长都是要面子的。
不要生孩子的气,童言无忌呀。他们说过就忘了,你气他干啥呀!
不要找家长给你办私事,家长当面答应给你办了,也许背后就坏你名声了。
不要说张三长,李四短,有时间多在教室呆着,多跟孩子在一起。
……
工作二十年来,蒋老师的“友情提醒”常常让我反省:实实在在做事、和和气气待人、正正派派处世的原则可曾丢失?
春 雨 点 点
——与蒋纯老师相处的日子
杜 英 姿
我来局小时,蒋纯老师已经退休,但有幸的是仍留在我们学校指导我们青年教师。更幸运的是她就留在我们一个级部,并坐在我们一个办公室里。
初次见面
1986年8月,这是我最难忘的日子:从学生一下子跨入了教师的行列。早就听说局小对老师的要求很高,没有点能耐,休想在局小呆下去。好好干,好好学,带着老师、父母的嘱托,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局小,走进了办公室,认识了蒋老师。
记得第一次见面就在办公室里。当我刚踏进办公室时,“是小杜吗?”一声亲切的呼唤,把我从惴惴不安中解脱了出来。循着声音望去,一位慈祥的老教师坐在办公室的尽头,一双笑眯眯的眼睛从宽边黑框的眼镜后面注视着我。“是,您是?……”“我姓蒋。”哦,莫非她就是大名鼎鼎的蒋纯老师,真是一个和蔼可亲的师长。看着她的笑脸,我的心中舒坦多了。
初来乍到,我时时小心谨慎,处处加倍努力,但时常感到要学的东西很多,很多事情应付不过来,难免有时候丢三落四。蒋老师给予我的是宽容、慈爱,是一个长辈对晚辈的关心呵护。“小杜,……去看了吗,……去做了吗?”我的耳边总能传来蒋老师温和的提醒,时常感到有一位慈爱的长者在关心我。
一次值日
那时侯,办公室的卫生是大家轮流打扫的。有一次,轮到我值日,我提前了一刻钟到校,想着早点把卫生工作做好。可是,刚一到校,便有意想不到的事等着处理,心想着等处理完了再来打扫也不迟,我便急匆匆地直奔教室。可是当我再次走进办公室时,地面已被打扫得干干净净,连台上的空热水瓶也让人拎走了。正当我不知所措时,只见蒋老师拎着两只满满的热水瓶走了进来,我顿时羞红了脸,忙接过热水瓶,连声说:“不好意思,蒋老师,还让您帮我打扫,谢谢,真的谢谢您了!”蒋老师笑着说:“小杜,我比你们空闲,以后啊,你们有事忙你们的去,我在这里打扫卫生,只当是锻炼身体,没关系的。再说,我也是办公室的一份子嘛。”
在以后的日子里,蒋老师时常帮着我们做这做那,让我们全组老师感动不已,心中也不由得对这位平易近人的特级教师更加敬佩了。
一次备课
第一次集体备课,我近乎虔诚地手捧笔记本,认真地记录着年级组老师的讲解。“小杜,你说说看呢?”不知什么时候,蒋老师关注到了一直默不作声,埋头记着笔记的我。“啊?我没什么说的。”我顿时涨红了脸。蒋老师笑着说:“现在是集体备课,每个人都可以发表意见,你说说看,你想怎么上这一课?”当我抬头看到蒋老师慈爱的目光时,从心中涌动起一种勇气,于是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在说的时候,蒋老师一直用一种专注的眼神看着我,还不时地微笑着点着头。“……我就是这么上的。”终于说完了,我紧张地望了望蒋老师,她笑着点了点头说:“小杜啊,不是说得挺好吗?以后得学会自己思考。”
集体备课刚刚结束,蒋老师递过了一本笔记本:“小杜,这是我以前的备课本,你可以拿去参考一下。”看着一行行娟秀的钢笔字,以及保存完好的备课本,我激动万分,从心底里对蒋老师说了一声:“谢谢。”
一次开课
有一次,上海某一个区的校长们到常州来考察,学校要求开一节公开课。“让小杜去练练。”蒋老师极力推荐我。我能行吗?我犹豫着。“没关系的,准备得充分些,你肯定能上好。”蒋老师笑着朝我点点头,于是,我信心百倍地接受了任务。
开课那一天,我很早就来到了学校,蒋老师也来得特别的早。“小杜,板书给我再看看。”蒋老师专注地看完板书,点了点头。接着,她又抬头看了看我的脸,笑着说:“别紧张,没关系的,尽自己的努力就行,能上好的。”我心中涌动着一股暖流,充满自信地点了点头。
可是,当我走进开课的教室,看到那么多客人老师时,一阵紧张涌了上来,居然打起了嗝。我仓惶地走出教室,不断地作着深呼吸。这时,蒋老师走了过来,她看着我,笑着说:“我坐在前面,看着你上课。”我感激地点着头,一颗悬着的心落了下去。
一堂课中,我的眼光总会有意无意地扫过蒋老师的面容,她微笑着看着我,像是在说:“就这么上,很好。”因此,我也上得游刃有余起来了。课终于上完了,我第一个奔到蒋老师面前,她仍微笑地看着我,“小杜啊,就这么上,知道了吗?”“知道了。”
我和蒋老师相处的时间不长,但她的教学水平以及她的为人时常影响着我。时常有老师说我上课的样子像蒋老师,我知道,因为我尊敬她,甚至崇拜她,所以处处在模仿她。但是我也知道,我只是模仿了蒋老师表面的一些东西,蒋老师身上更深层的东西值得我一辈子修炼。我想在这儿说的是:蒋老师,我永远感谢您!
她 的 风 采
谈 琦
在我读师范时就知道了特级教师蒋纯的名字,毕业后有幸和蒋纯老师成了同事,在平日的点点滴滴中不断感受到了她的风采。
她代表着局小,显示着精神。
蒋老师每学期都要上几次规模较大的公开课,蒋老师上公开课是学校里的一件大事。我总是在学校里最大的教室里看蒋老师上课。大教室里听课的老师比学生要多得多,老师们都很安静,大多数人早早地来占个座位,坐不下就站着,站不下的就挤在门口。课堂上学生们很活跃,尽情地“表演”,他们精彩的发言,引得听课的老师时而啧啧赞叹,时而会心微笑。可以看出在平日里的教育教学中,蒋老师花费了许多心思在这班学生身上。
蒋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更是让老师们钦佩的。平时,总是有三五成群的外地老师来听蒋老师的随堂课,他们或专程赶来,或偶尔路过,蒋老师总能敞开门户,把自己的教学经验与他人分享。日子一长,蒋纯老师美名远扬,局前街小学更是美名远扬。在当时,蒋纯老师代表着局小教爱岗敬业的形象,显示了局小教师兢兢业业的从业精神。
她挖掘着智慧,挥洒着厚爱。
蒋老师一直教语文课,一个班级从低年级带到高年级。我目睹蒋老师在课堂上扎扎实实教基础知识,耐心训练学生说好话,一丝不苟指导写汉字,恰如其分地解决同学纠纷。蒋老师的每一节课都像公开课,她总是能抓住教材特点,巧妙地设计教学思路,投学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