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l:namespace prefix = v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vml" /><?xml:namespace prefix = u1 />重 建 语 文 课 堂 文 化
谢春华
[内容提要]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新的课程改革中,我们要用新的课程理念审视语文课堂教学,重建课堂文化,从热闹浮华走向用心倾听,从单向灌输走向多向互动、对话交流,从共性走向尊重差异、彰显个性,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 词] 课堂文化 重建 倾听 互动 对话 个性
新的课程改革中,我们要用新的课程理念审视语文课堂教学,重建课堂文化,从热闹浮华走向用心倾听,从单向灌输走向多向互动、对话交流,从共性走向尊重差异、彰显个性,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从热闹浮华走向用心倾听
(一)热闹浮华的课堂文化分析
传统的课堂中时常出现这样的情景: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抢答,“我来!我来!”的喊叫声充斥着整个课堂,甚至常常看到“学生争着上台,教师欣然下台”的情景。有一次,听一位教师执教《地球清洁师》。老师出示了本节课的目标后,先安排学生用五分钟时间进行小小组交流,五分钟后,各小组上台汇报学习成果。学生异常活跃,有人负责表演,有人朗读,有人出示根据内容所绘的图画 …… 课堂上气氛热烈。然而,表演的没能把别人没演好的演好,朗读的没能在前面同学朗读的基础上有提高,展示图画的也没能发现自己所画图画的不足,更有甚者没有机会展示的,喊也喊了,看也看了,问他明白些什么,却什么也说不出来。
这样一问一答、小手如林、回答如流的热闹场面背后,学生讨论时老是跑题,大多数学生只急于表达自己的而不愿意倾听,唯我独尊,课堂乱糟糟的,不仅影响讨论效果,还使讨论无法深入。我们认为:课堂上不应一味地追求表面的热闹浮华,如果这种现象长期以往,可能会导致三种结果:一是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和提高,只是思维表达的低水平重复;二是可能容易使学生养成一种虚华浮躁、夸夸其谈的不良习惯。三是使学生成为话语的霸主,只顾表现自我,与别人交流时缺少必要的礼节。
(二)构建用心倾听的课堂文化
在实际的课堂交流中,我们认为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的话,那么不仅要鼓励学生发言,还要培养其倾听的能力,这样,课堂的言语表达才会变得丰富起来。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创设让每个学生都能安心发言的课堂。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是安静的,但由于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引导,全体学生的思维却总是处于活跃状态,而且这种思维在交流的过程中,经常会产生碰撞,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
1、静堂,凝神醒脑。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在课前引导学生观察、调查、查阅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课堂教学一开始,可让学生背诵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古诗、名人名言等,或在头脑中想一些跟课文相关的知识。片刻的静等,既使学生的兴奋神经在这种“静堂”中得到“静”化,又使学生在这种“静堂”中酝酿了课堂情感。此时开讲,以精彩的开场白导入,自然易入佳境。
2、静听,吸纳接受。静听是思的起源,对话的前提。倾听这一行为,是学生成功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引导学生体会了海底动物的各种活动特点后,准备让学生观看录像时,教师说了这样一段话:“它们快的快,慢的慢,美的美,可爱的可爱,有顺着走路的,也有倒着走路的,它们各有各的活动方式。都说百闻不如一见,你们想不想亲眼看一看?”看完录像后又说:“带着各自不同的感受,在文字的海洋中享受享受。” 教师准确而优美的语言架起了师生沟通的桥梁,扣击了学生的心灵,敲开了他们的心扉,把他们感情的琴弦拨响,引起共鸣,全神贯注地进入作品,把美感种子深埋在心里。?3、静思,感受深刻。有些抽象性很强的句子或文章,即使教师深入浅出地反复讲解,学生也未必就马上“转过弯”来。先让学生反复品味思考,教师再适时点拨和组织讨论,却能使其豁然开朗,理解得更为深刻。如教学《天净沙·秋思》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不必在学生读后即让其大谈感受,而是让他们对这九个名词组成的意境静思片刻,在头脑中形成各种有关画面。从而在沉吟中对下文“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之“断肠”二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品味出诗的美感。
4、静悟,情感升华。有些课文中的语言优美,内涵深刻,富有哲理,不必将问题加给学生,而是让其静静地反复品读、美读,做“无问题之读”,在静读中置身其境。学生会逐步领悟其中的思想和意境,对文中妙理一旦悟透,便恰如醍醐灌顶,妙不可言。此时问其感受,便是水到渠成。如:教学《赶海》一课,学生读到“赶海的人们满载而归,我也提着‘战利品’跟着舅舅往回走。”时,学生们有的说:“他们拎着一串海鱼、捏着螃蟹往回走。”有的说:“他们背着小虾、拿着海螺。”有的说:“他们捡回了漂亮的贝壳”……还有的说:“他们带回了赶海的快乐。”、“他们带回了海的气息。”学生的情感升华到这一程度,教师的任何言语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5、静写,抒发情感。如我在导读《新型玻璃》这一课结尾时是这样安排的:
师:你们是未来的发明家、创造者!你们想不想设计出一种更新型的玻璃为祖国现代化的建设出力呢?说说你们的想法?
生1:我想设计一种能使房间自动调节干湿度的玻璃。
生2:我想发明一种反光玻璃。天黑了,它能自动放光,室内不必再装电灯,可以为国家省很多电。
生3:我想设计一种不粘灰尘的玻璃,这样就不用擦玻璃了。
……
师:同学们的发明真多,而且都有价值。我想以后一定能实现。如果你们成功了,可别忘了打个电话告诉老师一声哟!好,现在请大家参照课文的写法,把自己的设想写下来。
学生在饶有兴味的活动中有了创作的欲望,当然是有话可写,有感而发。
在静中求“活”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意境,在这样的一种意境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孩子们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尊重,注意力明显集中。在这种意境中,学生会少一些自以为是,多一些尊重;少一些浮躁,多一份沉稳。
二、从单向灌输走向多向互动、对话交流
(一)单向灌输的课堂文化分析
在过去单向灌输的一言堂盛行的课堂上,教学总是以老师为主,教师习惯性地满足于“讲授”而剥夺了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教学中只有教师的“独白”而几乎没有学生的声音,没有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形成了不活不动的僵硬模式。还有的课堂中,教师全然不顾学生的差异,硬搬现成教案,将教案一教到底。这种机械化的操作,结果只能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一堂课下来所获无几,学生的发展也成了“口号”。即使有的课堂一问一答表面看似很活跃,但实际上仍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唯教师之“问”是瞻,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学生之“答”必须根据老师之问,没有丝毫自己的发现,独立思考的机会。这是教师一厢情愿,教师昭昭然,学生茫茫然。这种线性操作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压抑,怎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呢?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师独白”,而走向教师与学生的“对话”,由“独白式教学”走向“对话式教学”。
(二)构建多向互动、对话交流的课堂文化
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我们要把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标,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平等式的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与对话动态推进教学过程。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理念,是心灵与心灵的互动,心灵的相互启迪。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共同创建人生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倾听与对话、沟通与交流、合作与分享,课堂变成师生活动主体之间交往互动的空间,是对话交流的真实体现。那么如何实施对话式教学,实现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课堂呢?
1、树立互动对话的教学观念。
互动、对话式教学的真正落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这种新型的教学观念的理解和掌握。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有了这种“活资源”的意识,教师才会在课前、课堂和课后,把自己的心思不只是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努力放在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上,才会不把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回答看作是一种对教师的配合,而是看作对教的过程的积极参与和教学过程创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的“重组者”。没有这个角色的主动发挥,就不能有高质量、有效的互动,学生将可能变成散沙一盘,教学也失去了它的意义。因此,互动、对话的课堂要求教师在新的水平上发挥教学过程的“重组者”,动态生成“推进者”的重要角色。再次,教师不仅要善于倾听,并且要教会学生学会倾听。要善于进行角色换位,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学生的问题和观点。只有向课堂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的怀抱,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对话教学的课堂才能散发出浓浓的充满人情韵味的温馨;才能听到发自学生内心最深处、最真实的语言。
2、建立互动对话的交流网络。
课堂对话必须在教师、学生、课本之间进行和达成,于是建构了一个多纬交叉、相互作用的语文课堂互动、对话网络。
(1)语言启发——让对话散发互动的气息。
对话是一种以沟通与交流为基本特征的动态行为。在对话式教学中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组织好课堂教学语言,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中获取知识,并使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例如:我执教的《石榴》一课。
生:老师,我觉得课文中“热闹”一词用得不好。
师:你读书真细心,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好吗?
生:我认为这个词没错,它是讲花开得多。
生:对,花开得多而鲜艳,好像很热闹。
师:就应该这样读书,遇到问题,多读读,多体会体会。谁还想再说说?
生:这是把石榴花当作人来写,很多花争着开,就像很多小朋友在一起玩,很热闹。
生:那些火红的石榴花还可能引来许多蜜蜂,嗡嗡地飞,那声音听起来特别热闹。
师:你边读书边想象,能这样体会真好。
这种师生言语的交流,既有利于学生主体的凸现,又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培育。他们在传播知识信息的同时也在传播着情感信息,在进行着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教师以平等中的首席参与对话,让语文课堂情趣共济,对话充满了人性的魅力。
(2)角色体验——让对话折射人性的光辉。
让师生共同进入课文,扮演角色,与课本对话。学生人人参与对话,自己解读教材,形象地体悟课文的意境。
例如:教学《九色鹿》一课。善良的九色鹿救了落水的调达,但是调达却财迷心窍、忘恩负义,出卖了九色鹿,把它的住处告诉了国王。于是国王带着人马来到了九色鹿的住处。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中语言的吸收和运用,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表演的情境,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丰富的想象。学生们有的扮演国王,有的扮演调达,有的扮演九色鹿。在角色的体验中,学生们形象地演出了国王的威严、富有正义感,九色鹿的善良、正直,以及调达的自私、卑鄙。
在这种情境中,学生根据喜好自由选择角色,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中的对话,犹如两块玉石相互碰撞,在这种平等互动的作用力下,学生表述得自然、得体,表演得栩栩如生,闪烁出许多亮点。
(3)语言评价——让对话涌动生命的灵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善于激励学生的教学语言,总是能够沟通学生的思维,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共鸣,制造出好的教学气氛,从而带领他们进入教学意境。
例如:教学苏教版第五册 《小露珠》一课。
师:小露珠就要离开大家了,现在你们就是金黄的向日葵,紫红的喇叭花,碧绿的白杨树,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生(甲):我是碧绿的白杨树,我会说:“谢谢你滋润了我,让我充满了生机,你明天一定要来啊!”
师:小白杨,听了你的话,小露珠在微笑呢。
生(甲):(笑眯眯地坐下去)
生(乙):我也是白杨树,我会说:”谢谢你,让我生机盎然。我们明天再见。”
师:生机盎然的小白杨,小露珠听了会感动的。
生(丙):我是紫红的喇叭花,我会说:“你明天一定要再来,我们会在这里迎接你。”
师:“美丽的喇叭花,小露珠会满足你的愿望的。
生(丙):(满意地点点头)
生(丁):我是喇叭花,我会说:“小露珠,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一会儿就要分别了,你明天一定要记着来,并且多带几个伙伴,那样我们该玩得多尽兴啊!”
师:喇叭花,你情真意切,小露珠一定会来的。
生:(全体学生鼓起了掌)
这种对话式点评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便于师生直接交流和互动讨论,在民主协作的点评氛围下,师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各种灵感和智慧的火花得以激发,能共同探索出更具启发性和真理性的教学思想。
此外,对话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是主动的参与者、平等的对话者。对话的过程是师生、生生间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对话的结果是师生认知、思想情感的渐进与提升。在对话过程中,要求教师既要重视对话的设计,更要关注学生的主动言说,善于倾听,积极回应,指导沟通,引发交流,使对话及其过程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的,真正实现“互动、对话”的课堂。
三、从共性走向尊重差异、彰显个性
(一)共性的课堂文化分析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被看作是一个抽象的群体,教师眼中的这个抽象群体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样的,而不是一个个独立的有着个性差异的活生生的人。
因而传统的教学目标设定是教师就课论课,进行的是静态的预设;传统的教学内容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即把教材内容转化为讲授内容,然后到课堂上滔滔不绝地向学生传授;传统的教学形式更为单一,“注入式”、“满堂灌”,课堂重心在教师,以教为主,教学过程简化为教师讲授、学生以记忆和练习为主的被动接受,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学的知识死板;传统的教学评价以知识技能体系为目标参照,以教师为中心,重结果、求一律,用简单的数码符号去等量千差万别和活生生的人格面貌及其内在深刻、复杂的认知、行为、态度和价值,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状态。
这种传统课堂教学所实施的“齐步走”的教学模式,“一刀切”的教学目标,“大一统”的教学进度,“单一”的教学形式和“同一标准”的教学评价,无视了学生个性差异对教学的不同需要,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形成的是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共性的课堂,抽象群体的课堂。正如叶澜教授1997年在《教育研究》上撰文指出:“把丰富复杂、变动不拘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根本缺陷。它既忽视了作为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和潜能,又忽视了作为共同活动体的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多边、多层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这是课堂教学中忽视人的能动因素的突出表现,它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也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连传统课堂教学视为最主要的认识性任务也不可能得到完全和有效的实现。”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就是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不科学、不合理部分,发展空白部分,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二)构建尊重差异、彰显个性的课堂文化。
每个学生由于先天遗传素质和后天生活环境、教育的不同,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不同,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而实施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收获,不同层次的学生各自都得到递进发展。同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因而,关注差异,张扬个性已成为新一轮课改的任务之一,构建尊重差异、彰显个性的课堂已成为课改教师的共同的追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