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四月份以来,局前街小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校园网络,引导教师针对学校组织的一些学生活动,站在全新的视角反思学校教育。一石激起千层浪,借助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东风,局小组织教师进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专题系列研讨。学校教导处首先在全校教师大会上对《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生守则》(修订稿)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稿)进行了解读。每位教师通过学习,普遍认识到:面对飞速发展的公众媒体,面对相对不纯净的社会环境和氛围,面对现行教育中对学生的社会生活、心理健康等重要方面的相对漠视,面对初步形成的多元文化和暂时缺失的主流文化之间的矛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在随后的举行的四月份班主任工作例会上,教导处围绕“营造‘自由而严格’的教育环境,规范学生基本行为习惯”的主题,和全校班主任老师共同探讨了学校实施《小学生行为规范》的原则和策略。
1、 应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积极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和传统节日和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中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
2、 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应从规范学生的基本行为习惯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每位教师应该考虑每个年级到底要训练一些孩子的什么基本习惯,并以级训的形式固定下来,并逐步构建“提出培养目标——拟定培养计划——组织体验活动——总结体验成果——强化体验成果——形成基本素养”的培养体系,一次工作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局小学生的“高质量”的内涵——即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3、 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学校和教师尽其所能为学生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为学生提供体验的真实情景和机会。
4、 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用贴近学生生活的鲜活事例来教育我们的孩子。
5、 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进行心理疏导,让每一位学生保持蓬勃朝气、旺盛活力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此,每位教师应该继续加强需帮助学生的个案研究,为这批孩子打下健康的精神底色。
6、 要积极、科学地引领家庭教育,切实负担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为了使实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工作取得成效,学校提出了三大原则: 1、参与性原则。在养成教育中,父母与教师不能剥夺儿童的主人地位,扼杀儿童的天性,使习惯养成的过程变成奴役儿童的过程。而应让他们在习惯养成中发挥主人作用,提升自我规划能力(让孩子参与习惯养成教育的自我规划、自主实施、自我评价、自我矫正等过程。) 2、人格化原则。习惯培养应当人格化而不能单纯的技能化。说具体一些,就是在习惯培养过程中,应当以健康人格为核心目标,注意观念与情感的培养,使孩子对每一个好习惯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从而晓之信之践之。3、规律性原则。尽管品德培养应该有多种起步,道德行为习惯培养也离不开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培养,但从道德行为培养入手,这的确是发展小学生品德的最有效的方法。李伟平校长在会议即将结束时,语重心长的对所有班主任老师说:德育应该加强针对性、现实性、实效性。在进行学生的养成教育时,每位教师应该用正确的理论(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让“老师”成为一个温馨的字眼。

